敞开心扉,这事从理论上,应该是对着熟人才能干的事儿。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对着熟人甚至亲人,反而开不了口说心里话,而对只见过一两次面,或者有过短暂交集甚至完全没见过面的陌生人,却能毫无负担、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烦恼、抱怨和担忧。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和本该最亲密的父母价值观不合,而最挚爱的先生说不定本身就是你烦恼的根源,周围的熟人社会也无法接纳一个特立独行的灵魂……种种原因,都会导致我们和身边的人,无法说出心里话。
于是,爱上和陌生人聊天。
那些出现在生活中并且能让我们敞开心扉的陌生人也不是毫无缘由的,根据吸引力法则:相似的人总是会互相吸引。所以,与其说,我们是在和陌生人聊天,不如说——我们是在和另一个陌生而熟悉的自己交谈。
爱的屏障,隐瞒的真相
初冬清晨7点,我洗漱完毕,吃着我妈给我准备的白煮蛋、牛奶、稀饭配腌萝卜。吃饭的时候,我妈问我,今晚是不是还要加班,几点回来?我说,大概还得九点左右。我妈赶紧往我饭碗里又加了一个白煮蛋,心疼地和我说,天天这么晚回来,注意身体。
我拿起包,如往常一样,走出家门。我坐上地铁,在图书馆这一站下了车。走出地铁时是8点半,我熟稔地拐到图书馆附近的一个街心公园里,在长凳上坐了会儿,拿起手机,打开微信界面,和Joe聊天。
我的白天正是Joe的晚上,我们畅聊了半个小时,图书馆开门了,我坐到靠窗的老位置,拿出一堆考研的复习资料,开始做题。
那是我装作每天去上班的第28天。是的,在我妈面前,我每天装作去上班,晚上加班,已经快一个月了。每天早上望着我妈心疼我“加班”晚归的眼神,以及那枚加餐白煮蛋,我的胸口都像压了一块石头一样,沉重不堪。
愧疚但又不得不继续隐瞒的复杂情绪,无人可以倾诉,只能向我的网友Joe倾诉。Joe最早是我学英语的外教老师,英国人,和我同龄,住在威尔士的一个小城市。最早时,他是我报名英文机构分配给我的外教老师。上了一年后,他从那个英文机构辞职了,开始学中文,问我能不能与他每周一次学习2小时,1小时他与我进行英语口语,另1小时我们说中文。这简直太完美了,不用付学费就能练习英文口语。
在一个又一个topic的口语练习中,我们渐渐熟悉,互为知己。有时想想,电脑那端的陌生人,从没在现实中见过,更不知道他所在的小城是何模样——但是,在每周的2小时里,他又似乎是全世界最了解我的那个人,可以让我放心地与他倾诉一切。比如,截至目前,我人生中这个最大的决定:辞职、考研。
不是不想和父母说真心话。当我在3个月前,试探性地问我妈,我正在考虑换一个工作。我妈立即跳起来,充满警惕地看着我,问我是不是在单位闯祸了?否则,她实在无法想象,怎么会有人主动想放弃事业编制,离开那个已经成立了百年的国家单位。
“只要你不走,就能待到退休。放眼望去,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铁饭碗?就连国企都要改制,你千万不要脑子发热,身在福中不知福哦。”我妈警告我。
那一刻,我再也无法开口和她说,那种每天一上班就一张报纸、一台电脑、一杯热茶、一个会议,就能过一天的生活——我更担心的是,如果我现在不走,十年后可能再也没有走的勇气以及能力。我不能想象,自己的一生在这样一个暮气沉沉的单位终老。
两代人不同的价值观,让我深知,他们一定无法接受我的决定,甚至我都能想象我妈听到消息难以置信的眼神。
我默默地辞了职,报名考研,买了复习资料,只敢往朋友家寄,每天装作上班加班。未来会怎样?我也不知道。也许考不上,也许考上了、三年后找的工作还不如现在的单位……我只知道,我不想过现在这样的生活,我想改变。而我妈,经历了时代的浪潮、一生的动荡,此生最不愿看到的事,就是改变。
所以,我选择了对原本最该倾诉的家人,隐瞒真相——而和一个仅仅在网络上遇见的同龄人,倾诉我的矛盾、烦恼和忧愁。我不知道接下来会怎样。也许,等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天,我会开心地说:妈,你看,单位公派我去深造,读研三年。
我不知道,那是一种幸福,还是更深的悲哀。
点评:首先关上心门的,通常反而是父母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和自己没话说。问十句答一句,觉得孩子大了翅膀硬了,很心寒。
在心理学上,当一个行为发生的时候,之前必定有过成百上千次的想法。所以,当一个孩子对自己的父母关上心门的时候,他们一定曾有过成百上千次的努力。他们也曾选择相信父母,将真实想法毫无保留地与他们分享,而换来的却是——歇斯底里的谩骂,毫无逻辑的抗议,或者令人焦虑的担忧。
父母才是先关上心门的那个人,爱的屏障才由此产生。这才逼得很多如本文故事中的孩子,不得不把真心话透露给远方的陌生人,而本该是最亲密的家人,反而成了心里话禁区。
昨晚,又和先生吵架了。
起因是孩子想养条狗当宠物。想着孩子一个人也挺孤独,而且在照料宠物的过程中,孩子也能养成责任感,所以我同意了。先生下班回来后,我和孩子跟他商量,能不能养条狗。没想到,先生坚决不同意。怕影响孩子学习、不信任孩子可以负责照顾狗、房子不大不适合养狗……他给出了一堆理由。
这也算了,归结到最后,一句“孩子都没养好,还想着养狗,有那精力,把你儿子教教好”,彻底把我激怒。两人大吵,孩子吓得大哭。
记不清这是结婚十年来第几次争吵了。很难想象,恋爱时那么甜蜜的两个人,怎么会发展到在儿子的任何问题上,我说什么都是错的,他说什么我都听着不顺耳。
吵完后,我气得实在睡不着,在微信上和林聊了几句。彼时,林正在陪娃读英文,虽然回复有些慢,但是在与他的闲聊、倾诉中,我的怒气稍微消散了些。
与林的相识,是在两年前。我去异地出差,飞机上,我们邻座。飞机起飞前,他给儿子打电话,耐心得不得了。而且,和儿子交流接下来几天要做的作业,也是门儿清,完全没有一般父亲那种面对儿子作业两眼一抹黑的茫然。出于好奇,我主动和他闲聊了几句。
因为他儿子与我儿子同龄,男孩很多共性的点都有,我们居然聊了一整个航行的时间。我第一次从一个男性那儿听到了不同的教育理念,里面还有一些是作为妈妈的我忽略的盲区,真是获益匪浅。下机前,他主动加了我微信。
自此后,虽然相隔两个城市,虽然再也没见过面,但是,我们时不时会在微信上聊几句。说来奇怪,和先生为了儿子吵架时,每次两个人都怒不可遏,让我觉得错全在他那儿。但是,在与林的沟通中,我常会了解到爸爸们的一些想法,于是,对自己先生的怒气也自然消了一半。
林常问我:你和我聊的时候,不是很冷静很善解人意吗?为什么不拿出这份耐心,和你先生好好沟通呢?
是啊,为什么?我也想过这个问题。可能是因为,当对方本身就是你烦恼的根源时,面对这个人,你是根本无法心平气和、理智客观地和他说心里话。
先生是典型的诈尸式育儿。一度,网上的妈妈们集体讨伐丧偶式育儿中父亲的缺失。在我看来,丧偶式育儿简直太好了,钱老公出,主意自己拿,再完美不过。她们可能没有体会过诈尸式育儿的滋味吧。
我一边工作一边带娃,娃自己带、娃学费自己出,爸爸就像隐形人,关键时刻从不出现——时不时,娃发烧了,诈尸说“你怎么带孩子的,孩子一天到晚生病”;娃成绩退步了,诈尸说“你怎么带孩子的,学习都管不好”;娃和同学吵架了,诈尸又说“你怎么带孩子的,丢人都丢到外头去了”。
长期的积怨,令我根本无法将丈夫当作一个合格的爸爸对待。每当他的指责一出现,我就本能地启动防御机制来对抗他、保护自己。所以,我们根本无法好好沟通,更不用说互相倾诉心里话。幸运的是,我还有一个出口,能和陌生人聊聊自己的苦闷,否则,我可能根本撑不下去了。
不知道,等娃长大了,空巢的那一天,我和先生会不会牵着彼此的手,说说心里话。至少现在,NO WAY!
点评: 当烦恼的根源就是对方,你只能另择他途
看过一个新闻,一对夫妻为了辅导孩子做作业的问题,天天吵架,最终离婚。随着家庭对孩子的养育、教育问题日益重视,这样的夫妻越来越多。其背后的原因是,教育问题往往是夫妻双方三观是否一致最集中的体现。没有孩子这个检测器,夫妻双方碰不到事儿,相安无事;一旦孩子这个检测器降生,频频报警,夫妻关系也出现了问题。
这样的夫妻双方,确实就像本文故事中的两人,啥事都能吵得起来。当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方的烦恼根源时,一方只能另择他途,通过倾诉,调节自我情绪。那么,这样的关系是否真的无解?并非如此,夫妻双方学点心理学知识,各自实现心灵成长,问题可能就会迎刃而解。
唯一的树洞,不能说出去的秘密
半夜12点,我和电脑那头的莉姐姐,聊了2个小时。作为我的“情感顾问”,我一直会将自己感情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与她分享,听她的意见。我全然信任她,甚至可以说,我只信任她。
一年多前,我找到了一份兼职,在一个话剧剧组放PPT音效。莉姐姐是这个剧组的宣传人员。演出期间的十多天,每晚,我们所有工作人员都会提前2小时到剧院做准备工作。吃晚饭间隙,大家就会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闲聊。那段时间,我和异地恋的恋人情感出了问题。得知莉姐姐和恋人一样,也是金牛座,迷信星座的我,咨询了莉姐姐很多金牛座的事儿。
最后一天演出,第二天剧组就要解散了。当晚的剧院后台,我再次向莉姐姐咨询金牛座恋人的情感问题时,终于忍不住脱口而出,“姐,其实我的男朋友是女孩儿。”我也是女的。
莉姐姐眼神毫无变化,仿佛只是听到了一句寻常的“你吃过饭了么”。她双手一挥,“这不重要,你继续往下说。”那一刻,我的感动心中满溢,无法形容。
从小我就知道,自己与其他女孩儿不一样。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上女厕所时会感觉有些尴尬。再长大些,我发现令我心跳加速的不是打篮球的男生,而是白衣飘飘的女孩。
从大学开始,我每一任女朋友都是网上找的陌生人,从来不敢在生活中找,更不敢暴露自己真实的想法。我爸是我们当地县城医院的院长,我妈是这个医院的护士长。20岁那年,我跟我爸旁敲侧击地、隐晦地说了一下,我不想找男朋友,更不想结婚。
我爸似乎猜出了点什么,怒吼着让我闭嘴,不要再继续往下说——他可能觉得,只要我不说、他听不到,问题就不存在似的。我妈偷偷和我说,你大学毕业后还是留在上海发展,别回来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和父母说起过类似话题。
可是,网上找的恋人,因为异地,会面临很多问题,经常分手。每一个争吵、孤独的夜晚,我辗转反侧,无人诉说。与此同时,我还要面临白天单位里大妈大姐热情的相亲介绍邀约。白天黑夜的双重烦恼,经常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幸好,有莉姐姐这个陌生人的倾诉出口。
剧组解散后,莉姐姐在国外攻读戏剧博士。我们再也没见过面,只在网上聊——与其说聊天,更不如说是我单方面的倾诉。写论文的忙碌间隙,莉姐姐经常听我唠嗑.有时她会说,自己的人生太过风平浪静,求学、工作、再求学,听听我的人生,能为她的创作也带来点灵感。
我知道,这是她在安慰我,让我的倾诉别太有心理负担。父母抵制我,同圈子的人想法也很混乱,周围的人根本无法了解我,我那不能说出去的秘密,莉姐姐成了唯一的树洞。
《春光乍泄》里,他们的树洞在遥远的柬埔寨。
而我的树洞,打开电脑,时时刻刻就能到达。
谢谢你,莉姐姐。
点评:卸下心中重担,继续负重前行
很多中国式的父母,似乎都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在主流价值观之外。工作、学习尚且如此,更别说像本文故事中的这个有点不一样的女孩。
然而,世界本身就是多元的存在,她的存在也不是个错误。如果连最亲近的父母都无法理解她,她该多孤独和痛苦。父母原本是与我们最亲密的人,但他们若带着时代色彩的价值观筑起了一道屏障,将那些与众不同的孩子隔绝在外,这才是最大的残忍。
很心疼这样的孩子。幸好,他们还有陌生的树洞可以倾吐秘密。
保罗索鲁在《旅行之道》中引用一句话说,出门多时,远游归来的你,已是另一个人——你绝不可能原路返回。和陌生人的闲聊,也可算得上一趟精神上的旅行。这些孩子得以卸下了心里的重担,才能焕然一新、有勇气继续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