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无可厚非,生活总是有让我们不满的时候,抱怨是我们情绪的出口,让我们疲惫时有一口喘息。但是,如果我们陷入了重复抱怨中,那往往是另一种不幸的开始,只会让我们陷入恶性循环里。如何看到自己重复抱怨的模式、斩断这个链条呢?需要一点智慧和勇气!
抱怨和重复抱怨的不同
任何行为背后都有正向动力的,包括抱怨。
著名诗人卞之琳有次去看病,医生看了他的名字后,说:“哦,原来你就是在《北京晚报》上抱怨家里漏雨的那个人啊。”原来,卞之琳家的房屋漏水,久不见上门修葺,于是,他写了一篇杂文《漏室铭》发表在《北京晚报》上,整篇文章怨而不怒,文采斐然,让观者心悦诚服,并没有觉得有任何不妥。
抱怨,是为了表达哀伤、痛苦和不满。生活不会一直如意,因此理论上人人都可能抱怨。抱怨的好处是能够获得关注和同情,缓解压力,发泄不良情绪。
压力繁重的生活中,偶尔闺蜜们聚在一起,吐槽下彼此的上司、老公、孩子,发泄一下委屈、不满和烦恼,是种常见的自发的心理疗愈。
大家一吐为快后,以愉悦的心情投入日常生活中,回家该干吗还是干吗。这种抱怨,是有益身心和关系的,是种防御机制,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一种升华,是健康的心理宣泄方式。
当我们抱怨时,或许是单纯地发泄不满,或许是想达成内心的某种想法。如果抱怨偶尔为之,让他人得知他的一些做法也许触碰了我们的底线,是可以的。但是,这种抱怨是偶尔为之,而不是如同怨妇般,不断地重复过去,没完没了地抱怨同一个问题,这就超出了抱怨应该有的范围,而走向了不理智、不冷静的方向,这时的我们已经陷入了抱怨的牛角尖。
祥林嫂是重复抱怨的典范了。当她不停念叨那几句话时,不仅让自己陷入了一个自囚的陷阱,也让周围的人敬而远之。
我们身体里的能量和勇气,正被滔滔不绝的抱怨带走。等我们幡然悔悟时,才发现,自己除了不得不吞噬抱怨所带来的恶果,抱怨并没有为自己留下任何有意义的东西。
重复抱怨的好处和坏处
宁宁就是这样的一个姑娘。很有趣的是,她很有女生缘,性格开朗活泼,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又特别有才华,描述起任何事情都绘声绘色,大家都很喜欢她。但是,她有个致命的问题,不管是和同事,还是和群里的陌生人,她都很喜欢和人抱怨她的老公,比如花心、不体贴、经常晚归、不分担家务、对父母不尊重……
在她心里,这个老公百无是处,夫妻关系很不好,但神奇的是,他俩的关系居然维持到现在,孩子都七八岁了。当朋友们劝她离婚,她很犹豫,借口永远只有一个——孩子。
有一次,她被一件小事触动,她的手机屏裂开了,她觉得不影响观瞻,也没有修补,那日经过一家手机修理店,她心念一动,花了100元,等了20分钟,就有了一个完好的手机了。
看着手里漂亮的手机屏幕,心情很舒爽的那一瞬间,她像被雷电击中一样,想起她多年的一种惯性,宁肯待在不舒服里的惯性。比如晚上穿吊带睡觉,担心湿气入侵,但就是懒得起来换件睡衣,结果一晚上睡不踏实。比如有时内急,要憋到实在无法忍受才去上洗手间。
让自己不舒服的境地,第一反应永远是忍,而不是改变。而忍是有限度,所以,就抱怨,重复地抱怨。
重复抱怨是有好处的。一是帮助我们宣泄不满的情绪,让我们的身心得到部分平衡,完全压在心里,带来的副作用更大;二是某种程度上也能让对方感知到我们的情绪。
同时,重复抱怨带来的副作用更大。当我们在生活或者工作中,遭遇到心存不满之事,有时,我们也许会有这样的体会:原本闷不作声将一切处理掉也并非难事,可每当我们开始抱怨,经常会有干不下去的冲动,而且越是抱怨越会觉得委屈,先前原本仅有的一点斗志,也在重复的抱怨中消失殆尽。如此说来,抱怨不仅仅会让我们失去固有的奋进精神,还会把我们的正面情绪整得土崩瓦解,留给我们的是灰暗的心情、疲惫的身心。
重复抱怨对关系的损坏也是致命的。抱怨只会把人推开,比如宁宁的老公,面对她强烈的情绪,无法承接,选择了逃避。
重复抱怨——推开——重复抱怨,这形成了恶性循环。
重复的抱怨,就好比雾霾中裹挟的灰尘颗粒,如影随形地吸收进我们的身体,取代我们的正面情绪。当我们以为反复抱怨是为自己出气的同时,其实我们是在危害自己。吸引力法则这样讲:“我们总是会努力吸引我们内心极其向往的东西。我们抱怨就好像在发射一种频率波,这种波会与我们抱怨的事物本身发生共振,将它们吸引过来。”
重复抱怨的内在动力
陷在重复抱怨模式的人,内心都有一个非常悲伤无力的孩子,希望能有人看见自己的痛苦,把自己从泥潭里拯救出来。现实是,当我们使用重复抱怨的方式时,对方感受到的也是自我的无力和被贬低,更无法来帮助到你。
有句话说:每一个关系中的重复抱怨者,也是受虐者,更是自恋狂。长期狂妄幻想自己通过隐忍付出(或者重复抱怨),而改造对方成为自己“认为应该”的模样。
如何理解这段话?
比如宁宁,小时候她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父母离婚后,父亲对她不闻不问,因此小小的她内在有个强烈的渴望:能有个长久稳定的婚姻,有个稳稳地爱她的男人,温暖体贴,永远不会不理不睬她。
她意识里有强烈的渴望,而潜意识里,她内心埋下了另一颗种子:“我不配得到父亲的爱,没有男人会喜欢我。”所以,她一再说自己没有男人缘,无意识中也屏蔽了很多机会。被现在的老公表现出的温存体贴打动,便在没有真正看清对方的情况下陷入了热恋和婚姻中,进入了强迫性重复的命运里。
她和母亲的关系也很好,也习得了母亲重复抱怨的模式。出于不自信和对男人的不信任,她关注的都是男人对她不好、让人不满的一面,而自动忽略了男人出色和体贴的一面,而她的重复抱怨,进一步激发了男人的反感,强化了男人的行为。
两个人的关系是双人舞,进进退退,双方都有责任。重复抱怨,就是把责任彻底地推到另一个人身上,希望他人能如自己所希望的,改变成自己认为应该的模样。
他们是把小时候缺损的部分,比如父亲的缺席带来的强烈渴望,投射到伴侣身上,总觉得对方做得还不够。
这种理想化移情,迟早是会让我们失望的。
如何从重复抱怨里走出来
如果将适度的抱怨用重复的方式演变成了单曲循环,不仅听的人会逃之夭夭,就连我们自己说得时间久了,恐怕都会开始厌烦这样的自我。
如何走出来?最关键的一点,是看到自己内心强烈的改造别人的动力,明白那是小时候自己缺损的部分,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填补它,而不是依赖他人,只要自己勇于做选择,就会不抱怨了。
有个朋友描述她的心理历程:我们深陷泥潭,渴望有人看见,拉我们出来;后来,发现谁也拉不出来,除了自己。所以,一用力,就把自己拉出来了,哇,外面的空气好清新!
这个一用力,是在绝望之后。当我们真的绝望了,就把力量用回自己身上了。其实,牢笼的门永远是打开的,当我们停止哭泣,抬头一看,就能迈腿走出去。
就像宁宁,后来她仔细分析了自己的现状,有工作,有赚钱能力,有一班好朋友,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为何一定要待在一个烂透的婚姻里?
在她的努力下,离婚了,目前的她觉得日子好舒爽,去掉了一个沉重的负累,至于未来的亲密关系,她说,我要先好好爱自己。
放下重复抱怨,我们可以发展更好的方式来爱自己,欣赏自己,感恩我们遭遇的一切美意和善意,世界真的会美好很多很多。不信?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