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孩子的七彩童年中,站上舞台表演无疑是闪耀的高光时刻。他们灵动的动作、纯真的表情,每一处都洋溢着童年的活力。当孩子们身着绚丽的演出服登上舞台时,很少有人留意到,这些看似华丽的服装背后,竟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安全隐患。
儿童演出服,为何危险系数更高?
我国首个专门针对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的强制性国家标准——GB 31701-2015《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实施后,在市场监管部门的持续监管下,儿童服装的安全性有了显著提升。从标准规定来看,无论是吊牌、标签标明供儿童使用,还是宣传中明确销售对象为儿童的演出服,都必须符合GB 31701-2015的要求。然而,儿童演出服由于成本限制、消费者特殊需求以及特殊穿着场合等因素,很容易出现不符合标准的情况。
场景一:绳带,潜藏的“夺命陷阱”
绳带不符合标准要求,一直是婴幼儿及儿童服装的突出问题。儿童日常服装上过长的绳带极易让儿童在玩耍或活动时被绊倒、摔倒,对身体造成伤害。
出于造型和装饰需求,儿童演出服的设计通常更复杂,服装上常常会出现长飘带、帽绳等。在升降、旋转舞台,上下楼梯的途中或者往返演出场地的路上,这些绳带可能会被舞台设施、器械等物体或缝隙缠住、夹住,进而导致儿童摔倒、刮伤,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窒息,危及生命。
场景二:附件,美丽外表下的“尖锐凶器”
GB 31701-2015明确规定,所有面向儿童的纺织产品,都不得存在可触及的锐利边缘及锐利尖端。但儿童演出服上常常带有亮片、水钻、串珠 等 附件,在多人演出进行队形变换时,很容易勾扯到他人服装,还可能划伤儿童裸露的皮肤。此外,这类造型附件由于制作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在附件抗拉强力项目上往往不合格。除了容易因外力拉扯脱落影响服装美观外,一些较小的附件还可能被低龄儿童误吞误食。

鱼鳞主题儿童演出服
场景三:面料,看不见的“健康杀手”
根据 GB 31701-2015,婴幼儿与儿童纺织产品的安全技术要求分为A类、B类和C类,其中A类对安全性项目的要求最为严格。每一类别对纺织产品织物的耐湿摩擦色牢度、重金属含量、邻苯二甲酸酯含量、燃烧性能等都有不同要求,一旦不符合标准,织物中的重金属元素、染料中的有害物质等,就会刺激儿童皮肤,带来健康风险。
婴幼儿与儿童纺织产品的部分织物要求表

此外,考虑到儿童可能会穿着演出服参加生日派对,或者在有高温射灯的舞台上长时间排练、表演,家长们务必注意,化纤面料在明火和高温照射下易燃,一定要让孩子远离火源。
如何选购与安全使用儿童演出服?
为孩子挑选演出服时,切不可只追求舞台效果,还需要兼顾舒适度和安全性。掌握以下几个方法,选购演出服更放心:
选择知名品牌 知名品牌在织物、绳带、附件的安全性方面更有保障。选购时,可留意产品水洗标上的技术标准是否标明“GB 31701”字样。如果服装需要贴身穿着,应选择技术要求为A类或B类的产品。
注意绳带和尖锐附件 选购时,要特别留意演出服上是否存在可触及的锐利边缘及尖端。给孩子穿着前,用手拉扯一下演出服上的纽扣和小装饰品,检查其是否容易脱落。尽量不要选择头颈部带有绳带的款式,也不要选择绳带末端带有立体装饰物或打结的款式。
加强使用看护 设计过于复杂的演出服,相比普通童装更容易引发安全风险。除了上台表演,日常生活中应尽量减少孩子穿着。尤其是在旋转舞台、多人密集队形变换、高温射灯等环境下,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加强对儿童的看护。
儿童的安全高于一切,任何美丽的造型都以此为前提。让我们用科学的防护措施,为孩子们的梦想舞台构筑起坚固的安全防线。
专家简介

陈景凝 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工程师,长期从事纺织品检测和产品质量风险管理工作。
本文内容摘编自《为了孩子》2025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