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
我家4岁小孩最近反复腹泻、肠胃不适,尤其是在喝牛奶后。这是不是乳糖不耐受的表现?该如何调理呢?
A
乳糖不耐受,是人体无法有效消化奶类和奶制品中天然存在的乳糖的一种状况。这是因为小肠内缺乏足够的乳糖酶(一种帮助分解乳糖的酶),乳糖不能被充分消化,在肠道内被细菌发酵,从而产生气体和短链脂肪酸,刺激肠道蠕动,进而引发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
乳糖不耐受的常见表现有腹胀、腹泻、气多(放屁多)、恶心、胃肠蠕动加快、体重减轻、脱水等。其症状严重程度因人而异,主要受乳糖酶活性水平、饮食习惯、肠道菌群组成等因素影响。
乳糖不耐受现象与种族、年龄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结果显示,乳糖酶缺乏在中国人群中普遍存在,数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当孩子出现相关症状、家长又无法确定是否为乳糖不耐受时,应去医院找医生准确判断。临床常用氢气呼气试验、乳糖耐量试验、尿半乳糖测定等方法诊断。医生通常结合临床表现、饮食历史及一种或多种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判断。不过,简单的排除法,即停止摄入奶制品后症状缓解,也能为判断提供线索。
乳糖不耐受的类型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婴儿出生就缺乏乳糖酶,极其罕见。这是由编码乳糖酶的基因突变导致。主要症状为新生儿摄入母乳或配方奶后不久,就出现严重腹泻、呕吐、脱水等症状。这种情况需立即就医,确诊后可用无乳糖配方奶喂养。
原发性乳糖酶缺乏 随年龄增长,乳糖酶产量逐渐减少,比较常见。这是由遗传因素决定,断奶后乳糖酶活性自然下降,在亚洲人、非洲人和美洲原住民中更普遍。其症状一般在儿童晚期或成年早期出现,表现为饮用牛奶等含乳糖产品后,会腹胀、腹痛、腹泻。确诊后可通过饮食调整、补充乳糖酶或逐步增加乳制品摄入量改善。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 因小肠损伤致乳糖酶活性暂时或永久性降低,常见于肠道感染(如轮状病毒、贾第虫病)、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化疗或放疗等情况。其症状与原发性乳糖酶缺乏相似。因为是在肠道损伤后出现,所以需先治疗基础疾病,恢复肠道健康,其间可能需要配合临时的无乳糖饮食。
发育性乳糖酶缺乏 因早产儿肠道未完全发育成熟导致乳糖酶活性不足。表现为摄入母乳或配方奶后腹泻,通常随婴儿成长,乳糖酶活性会恢复正常。确诊后需密切监测并按需调整喂养方式。
暂时性乳糖不耐受 急性胃肠炎后出现的暂时性乳糖吸收不良状态,由急性胃肠炎引起肠道黏膜损伤,导致乳糖酶活性暂时下降。症状类似其他类型,急性期过后乳糖酶活性通常恢复正常,可短期采用无乳糖饮食,肠道功能恢复后再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乳糖不耐受的调理
调整饮食 减少或避免含乳糖的食物和饮料,如牛奶、奶油、冰激凌等。
选择替代品 使用无乳糖或低乳糖产品,如无乳糖牛奶、杏仁奶、豆奶等。
补充乳糖酶 在食用含乳糖食物前服用乳糖酶补充剂,有助于消化乳糖。
逐步增加乳制品摄入量 部分孩子通过逐渐增加乳制品摄入量,可提高对乳糖的耐受性。
解答专家: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王贤贤
本文内容摘编自《为了孩子》2025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