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消费是一件坏事吗?
来源: | 作者:高浩容 | 发布时间: 2022-01-10 | 4920 次浏览 | 分享到:

前一阵子,又有某外国品牌忽视国人对国家完整性的重视,做出让国内消费者失望的举动。致使一群国内消费者,通过对国产产品的高额消费,表达他们对于某些国外品牌的失望,同时表达对于国内品牌的支持。


这股消费风潮,有人在网络上称其为“野性消费”。


野性消费引起某些人的支持和效仿,但也引起某些人的担忧;他们担忧野性消费会对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什么是“野性消费”?

如果我们想要批判一个社会现象,那么在批判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这个社会现象,否则很可能陷入“稻草人谬误”。


所谓稻草人谬误,就是一个人嘴上说是要讨论A,实际上讨论的却是B。比如有的人大肆批评野性消费,但实际上他批评的压根不是野性消费。那么他批评半天,就是在批评一个稻草人,一个假想敌,再怎么批评也批评不到点上。


所以我们要先给野性消费定调,才能好好讨论野性消费的问题。


野性消费的核心概念,是“野性”。


但野性是坏事吗?比如因为看见某些外国品牌有了不恰当的营销,我们通过支持本土品牌来回应,这表示这些消费者在做坏事吗?


从相关的事件来看,这个野性或许应该翻译为“非理性”。而某些人似乎把野性解读为“不理性”,因而带有贬抑。


非理性和不理性是两回事。


理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是理性的动物”,他的意思是人和其他动物不同,人通过分析、综合与使用语言等能力,进而明辨是非,获得真理。所以理性不是指一个人总是铁面无情,像个机器人一样对待每一件事。真正的理性是能够应对各种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非理性,指的是和理性相辅相成,人具有的另一项能力。非理性包括人的情感,对生命的热爱。比如一个人如果完全理性思考,他可能不会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救人,但人有时会选择听从非理性的声音,这样才有了舍己为人的感人事例。


当一个人想要舍己为人,他的理性还是在运作的,比如一位牺牲自己的消防员,他在救人的时候,会运用理性来思考“我该怎么救人”。


人的理性与非理性乃是一体两面,是人的意志作选择的依据,所以人不会变成一台行走的电脑,也不会变成一个纯然感情用事的动物。


至于不理性,则是指一个人既没有用理性思考去做决定,也并非处于非理性的状态,而是基本把自己降格为动物,听从动物的本能冲动行事。


因此,包括存在心理治疗在内的人本心理学,都会着重于引导人们合宜地使用理性与非理性。比如有些男性觉得哭泣是可耻的,是没有男子气概的,于是他们会压抑自己非理性的需求,但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会造成危害。在咨询师的引导下,这些男性会渐渐接受自己非理性的需要,懂得和伴侣倾诉,允许自己有情感方面的软弱和需要。


因此,一个人要避免的不是非理性,而是不理性,以免不理性给自己造成危害。比如之前有个新闻,一位女士跟男友吵架,结果赌气跳到水里,要男友来救她,但男友又不太会游泳,结果女士因此丧命。这样的冲动就是不理性的表现。再如研究显示,酒精会降低一个人的理性能力,导致人不理性的行为。这些都是我们平常要避免的不理性的情况。


从这里我们回头看“野性”。如果一个人的消费是不理性的,那这种野性确实应该约束。但如果一个人说的野性是非理性的,那么这也并不是什么坏事,比如我们通过购买来支持国货。

 

为什么非理性有时让人焦虑?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理性往往被大人过分强调,而非理性却因为经常与不理性混淆,导致被视为应该排除的人格缺点。同时,大人也因为拥有孩子没有的权力,在他们内心涌现无能感的时候,更容易用语言或肢体暴力去剥夺孩子思考的自由,进而阻碍他们学习使用非理性的能力。


因此,野性消费,如果是非理性的消费,我以为是应该受到鼓励的。就像我们出于爱国而把原本要买外国货的钱,转而买国货。但我们因为使用的是非理性,所以我们还是可以在挑选国货的时候,理性地选择。


比如为了展现对国家的热爱,选择买国货,然后我用理性在国货品牌中选择我喜欢的牌子,购买我需要的产品。短时间看起来,我好像买了挺多东西,实际上我只是把接下来生活需要的东西,提前买好而已。


但不理性的消费,是把理性抛掉。用心理咨询的术语,就是任由自己的心智年龄“退行”成小婴儿,任由自己变成一只巨婴。然后把卡刷爆,买一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所以不理性的消费者大多本来就没有节制,不管国货还是洋货,花起钱来都一个样。


既然不理性的消费,我们要避免,那为什么非理性的消费,也会引起某些人的焦虑呢?以致有些人面对他人的非理性表现,会急着要阻止对方。


比如有的男性非常怕看到女性哭泣,他们会因此手足无措。有的男士会开始干些其他的活,假装没看见,逃避面对哭泣的人。有的父母害怕看见小孩哭泣,他们有的会大声呵止孩子,甚至威胁他们“再哭,我就叫警察把你抓走!”。表面上看,这样说的父母拥有很大的权力,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根本展现不出任何力量,而是慌张之下,通过对孩子吼叫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无能感。


所以当我们看见野性消费的现象,首先要分辨一下,这群消费者到底是受非理性驱使,还是受不理性驱使。接着,如果觉察到他们其实是非理性消费,但我们如果内心还是有焦虑、不安的感受,那么这时候可能要自我检视一下,我们是不是在成长过程中,非理性的自我受过大人无情的打压,导致我们没有真正接纳自我非理性的一部分。

 

消费没有必要全是理性的,因为人本来就不是只有理性

消费,是现代人表达意见的工具。看见欣赏的艺人代言某产品,我们可能就会买该产品。出于爱国的热情,我们可能会把原本买外国货的钱,转而用来支持国货。


我们没有必要害怕野性消费,只要我们的消费物有所值。这需要我们将理性与非理性恰当地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更完整地接纳我们自己理性思维的能力,以及情感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