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初心担重任与“泥”奋战19载 ——访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提名奖获得者王丽花
来源: | 作者:含潇 | 发布时间: 1970-01-01 | 2321 次浏览 | 分享到:

当你在家里厨房洗菜时,当你在浴室洗漱时,你想过,每天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会产生多少污水和污泥,如何处理它们?现在,上海每天处理大约800万吨的污水,每天对干基1200吨污泥进行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而且,上海如今的污泥处理水平已经可以对标国际,达到国内领先。这些成就的背后,便是现任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丽花主要的工作内容:建造大规模污水处理厂以及匹配的污泥处理项目。

    

王丽花,在生态环境改善的第一线奋战了19年,领衔建成上海三大片区污泥综合处理项目,实现市区污泥100%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编制污泥焚烧等4项行业标准,填补国内空白。她所负责的白龙港污泥处理项目创造多项全国第一、亚洲第一,获詹天佑奖。她本人还先后获得了“上海市重大工程记功个人”、“上海市建设功臣”以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

守初心钻研技术  勇敢挑战从无到有

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严重,国内对于环境的治理才刚起步。就是在那个时候,在王丽花的心里有个念头,想要学习有利于改善环境的专业,将来干一份受人尊敬的工作。带着对“碧水蓝天”事业的这份憧憬,她考上了武汉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的资源与环境工程系,从本科、硕士一路求学并考入清华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在给排水领域钻研技术。王丽花谦虚地笑着说自己并未实现在科研领域有所成就的远大志向。


污水处理厂就像“城市之肾”,吃进污水吐出清水,过滤着城市“血管”中的毒素和垃圾,让我们的城市永葆青春活力。污水污泥处理系统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并非市场化、高产出的行业,但却与老百姓的生活休戚相关。人们并不能像对饮用水的需求那样切身体会到污水处理的重要性。每天整个上海就会产生840万吨的城镇生活污水。过去,苏州河的黑臭,在上海人心中有着挥之不去的印象。那主要是由于生活污水未经有效处理而直接排入了苏州河而导致的。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2000年后国内迫切需要建设大规模处理量的污水厂。2002年,王丽花博士毕业后来到了上海水环境建设有限公司。当时,国家提高了污水排放的标准,要求排入河道的水要净化到比河道里的水更干净。而上海原本的几家污水厂的处理量,已远远不能够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建设大规模污水处理厂并提升净化后排放水的标准,就是摆在王丽花面前的挑战。她所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建设白龙港污水厂,目标是建成亚洲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当时的日处理量达120万吨。


从学生时代起,王丽花就是个喜欢挑战的人,在困难面前,绝不轻易低头。没有师傅带,也无经验可循,怎么办?那就以问题为导向,从解决问题入手,从技术上寻求突破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无法解决实际的问题。王丽花就去施工工地上,带着北方人的敢拼敢闯的劲儿,完全不顾工地上的脏、累、苦。在施工现场攀爬几十米高的脚手架,穿梭于半空中的施工通道已成为她的“家常便饭”。她说,自己当时真的像打了鸡血般,一心想着要把项目做成做好。除去在工地现场认真工作,回到办公室她还潜心钻研技术,并且带领团队一同研究。这么多年来,她都坚持钻研技术,依靠过硬的专业技术得到了大家认可和信服。她还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以及向国内其他相关专业人员请教,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创新了工艺。


对王丽花来说,污水处理后,污泥的出路一直是困扰业内的难题。由于污泥富含有机质,简单填埋会产生臭气,并且不能杀灭污泥中的有害细菌,容易对土壤、大气等环境产生严重的二次污染。污水处理之后,先通过重力浓缩,使污泥沉淀,再经过机械浓缩,然后通过压力泵打到消化池内,经过中温厌氧消化,将污泥中的有机质分解。这样一来,不仅污泥不会发臭,其中大肠杆菌等大部分病菌也可被消除,使污泥实现稳定化、无害化。而引入国外已经成熟使用的干化焚烧技术,并对焚烧所产生的灰渣进行循环利用,能实现污泥最彻底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还在工程建设的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潜心钻研污泥焚烧处理技术工艺,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带领团队共同编制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干化焚烧工艺设计与运行管理指南》等4项污泥处理行业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她还主编完成了《现代化污泥处理建设设计、运营与管理》一书,为污泥处理行业提供前沿理论指导。

三大项目并进  担重任攻坚克难

2015年,国家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2020年底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90%以上。按照规划,上海中心城区污泥处理将分为三大片区:白龙港污泥处理工程的设计规模为每天约1020吨,竹园污泥处理工程的设计规模为每天约750吨,石洞口干化焚烧污泥处理完善工程设计规模为每天约360吨。为了让上海的污泥处理水平,对标国际,领先国内,王丽花主动带领团队,担起三大污泥处理项目的建设重任。


2018年,三大污泥处理项目同时开工,时间紧、任务重、技术复杂、协调难度大,且在国内并无先例,没有经验可循。难度与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王丽花却丝毫没有退却,迎难而上,带领团队日夜奋战,攻坚克难,确保一个又一个重大工程节点顺利完成。工程中设备制造安装质量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为此王丽花从源头把控设备质量,成立QC小组,实时掌握设备制造质量和进展,确保每个制造环节,都符合技术质量和工期进度的要求。因此,并不是单一维度上的考虑,而是多维度的,王丽花戏称是个“烧脑”的工作。


同时施工的三大项目,由于参建单位众多,管理难度高,建设者人数最高峰达2000多名,因此各种重大危险源无时不在。为保证进度、质量和安全兼顾,王丽花建立了科学的安全管控机制,给每个项目都配备一名专职安全员。在现场管理中,每个建设项目形成了“1+1+1”安全生产巡视网络,做到安全无死角。


大型项目,几家合作单位在某一环节上僵持不下,各家都“躺平”了的情况并不少见。建设中合作单位多,职责划分不明确,是常有的事。协调各方,找到问题并厘清分工是王丽花管理项目的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僵局,把工程重新推进下去。王丽花总结说,是多年项目实践积累下的经验为她的工作提供了帮助。


在竹园污泥项目建设中,由于施工场地小,设备特殊,安装设备遇到了难题。她便提出可以应用BIM技术优化施工方案,实现先土建封顶,再侧向安装设备的作业流程,确保10套直径3.5米,长21米,重130吨的干化机在600㎡有限空间内安装到位。最后,缩短了近3个月的工期,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并保障工程的按期完成。


2020年,正当团队满心欢喜地过春节时,也就是白龙港项目进入调试阶段时,恰逢新冠疫情爆发。在严峻的形势下,外国专家无法按约定到现场指导调试,既定的调试方案只能暂停。作为污泥项目的负责人,王丽花面临的不仅是项目能不能如期调试、怎么调试的难题,更是自身技术的可行性和责任界定等诸多问题。遇到再大的困难她也不低头,她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与国内合作方开线上会议,去现场开会,大胆提出了以我方主导,外方专家远程指导的调试方案。由于时差,国内外的工作时间完全颠倒,但这并没有影响团队的工作效率,大家白天细化方案,晚上通宵做调试。1800多台设备、近万只阀门仪表,硬是在4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所有性能测试,为项目顺利投运奠定了基础。


从2018年开始,直到2020年底全部竣工并调试完成交付使用,王丽花团队仅用不到3年的时间,便完成了国外10年的工作量。外方专家都觉得这样的工作效率不可思议,纷纷向我们中国人竖起了大拇指。为了实现我国的“双碳”目标,寻求效率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成为每个行业的必修课。

默默付出  砥砺前行

任何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别人节假日休息,王丽花不是在研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难题,就是在工地现场查看进度质量,检查安全状况,了解参建单位需求,想方设法协调各方资源,为参建单位解除后顾之忧,确保工程的平稳推进。白龙港、石洞口、竹园这三大污泥处理项目,分别设在不同的地点,两两之间相距多则40公里,少则20公里,但她经常奔波在三个项目之间,做调查,开例会,为项目上的大小事务殚精竭虑,她没有一丝怨言。长年与“脏、苦、累”的污泥建设项目打交道,很多人对王丽花的工作表示很不理解,有些人劝她转行,甚至通过人脉给她提供良好的机会,但她都婉言谢绝了。


常年扎根于工地的王丽花,非常感谢多年来家人的默默支持。说到孩子,她眼眶湿润,愧疚于孩子6个月大时就断了母乳,愧疚于自己仍早出晚归工作,愧疚于孩子成长中的缺位。感谢有着家人的理解和爱的支持,让她能安心完成这些建设项目,为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而奋斗努力着。王丽花说,自己把项目看作孩子一般,想要把它做成做好,不希望留有遗憾。在项目建设的这些年中,她没有陪伴家人一起聚餐、看电影、旅游,休闲活动几乎为零。父母的唠叨、女儿的抱怨,她总是无奈地笑笑,悉心解释说:“现在项目上事情多,时间紧,责任重大,疏忽不得,等项目结束后好好陪伴你们。”这是王丽花对家人的承诺,也是王丽花对每一项工程项目的承诺!


现在,最令王丽花自豪和满意的是,像自己孩子一样的项目能真正利国利民,并能继续发挥着作用。作为城市水环境的守护者,她问心无愧。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王丽花坚守初心,矢志不渝,与“泥”相伴19载,身体力行地诠释“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重要理念,为造福市民默默砥砺前行!